索引号 | 11370832004233039B/2025-01719 | 成文时间 | 2025-09-18 |
发布机构 | 梁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| 组配分类 | 通知公告 |
成文日期 | 2025-09-18 | 废止日期 | |
有效性 |
第二十三期
发布日期: 2025-09-18 15:52
浏览次数:
梁山县中心测报站 2025年9月18日
积极做好第三代美国白蛾
老熟幼虫期和下树期的防治工作
美国白蛾,是一种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,该害虫以幼虫取食叶片,具有食性杂、繁殖量大、适应性强、危害严重、易传播等特点,在本地天敌较少,易爆发成灾。
一、形态特征
成虫:为白色的蛾子,体长9-17毫米。雌成虫翅、腹部纯白色,触角锯齿状;雄成虫纯白色,越冬代前翅有翅斑,触角双栉齿状。
卵:圆球形,直径约0.5毫米,紧密排列形成卵块,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,后变灰绿色,孵化前变灰褐色。卵块大小约2-3平方厘米,表面附有毛和鳞片,呈白色。
幼虫:一般6-7龄,第1代和第2代幼虫以6龄为主,第3代以7龄为主,5龄以上的幼虫9-15天不取食仍可继续发育,如果食物不足,5龄后的幼虫可提前化蛹。老熟幼虫头黑色有光泽,体长28-35毫米,体色黄绿至灰黑色,背部毛瘤黑色,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,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。
蛹:长8—15毫米,暗红褐色,长纺缍形。腹部末端有臀棘8-17根,每根臀棘的末端呈喇叭口状。雄蛹廋小,雌蛹较肥大。蛹外被有灰白色薄茧。
二、生活习性
美国白蛾在当地一年发生3代,第1代发育较整齐,第2代和第3代世代、虫态重叠现象严重。幼虫共有七个龄期,1-4龄幼虫营群居生活,吐丝拉网,将枝条上的叶片连成网幕,在内取食1-4龄幼虫一直生活在网幕中。1-2龄幼虫只取食叶肉,留下叶脉,叶片呈透明纱网状;3龄幼虫开始将叶片咬成缺刻,随着龄期的增加,将整个叶子连同叶脉一并吃掉。3龄前的幼虫集中在一个网幕内危害,网幕直径一般30-50厘米;4龄幼虫开始分成若干个小群体,形成几个网幕;4龄末幼虫食量大增,5龄开始幼虫分散到整个树冠为害,进入暴食期。幼虫暴食期几天内将整株和成片树叶食光。
美国白蛾以蛹在砖石瓦砾、枯枝落叶、房檐、窗台下、墙(砖)缝、土壤裂缝、柴(草)堆、树洞等处越冬。翌年3月底、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开始零星羽化,4月底5月初达到羽化高峰;5月中旬为第一代幼虫孵化高峰期;5月下旬为第一代网幕高峰期;6月中下旬为下树化蛹高峰期。6月中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,6月下旬羽化高峰;7月上旬第2代幼虫开始出现,7月中下旬为防治关键期;7月底第2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,8月上旬化蛹高峰期。8月上旬第2代成虫开始出现,8月中旬羽化高峰期,8月底9月初幼虫孵化高峰期,9月上中旬网幕高峰期,9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,9月底10月上旬下树化蛹高峰期,受10月份气候影响较大,部分发育晚的幼虫不能完成发育。
三、发生情况
目前美国白蛾主要处于第三代5-6龄幼虫期,已扩散危害,虫龄发育不齐,2-6龄幼虫并存。近期降水较多,会造成下树化蛹盛期延迟,预测9月底10月初进入老熟幼虫下树化蛹高峰期。第三代幼虫网幕特点是疫情发生处一般会有多个网幕;幼虫期监测排查重点是近三年疫情发生区和蚂蚱、虾蟹、蜜蜂等养殖点周围未飞防区域。
第三代幼虫在我县各乡镇均有发生,个别地块发生较重;与去年同期比有发生减轻的趋势。做好第三代美国白蛾防治,可有效降低越冬虫口基数,也是做好全年防治工作的关键。各乡镇(街道)和有关单位高度重视,做好宣传发动,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防治工作,并组织专业队开展防治工作,共同做好第三代美国白蛾幼虫期防治工作。号召群众主动做好村庄、自家片林、苗圃、果园、房前屋后及院落内、所在村庄及附近乡村道路等呈点片状、零星发生疫情的林木防治工作,对未扩散的网幕可利用高枝剪或镰刀等工具剪除;对下树期的老熟幼虫,可以利用常规喷雾器及时对树干和地面喷药防治。
四、防治方法
1、剪除网幕。幼虫3龄前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,要立即集中消杀。剪网时注意不要造成破网,以免幼虫漏出,散落在地上的幼虫应立即消杀。
2、药物防治。老熟幼虫期和下树期用4.5%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喷雾。老熟幼虫下树时,要同时喷树冠、树干和周围地面。
附:第三代美国白蛾幼虫(2025年9月17日-18日)
相关附件:林木有害生物情报第二十三期(积极做好第三代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下树期的防治工作).doc